《芋香记》速配资
一、引子
暮色渐沉的沙坡尾,青石板路上蒸腾着氤氲雾气。老灶台前,竹屉掀开的刹那,琥珀色的团子排兵布阵般罗列着,蒸汽裹挟着异香直扑人面。巷口卖报的童子停了吆喝,黄包车夫也放缓了脚步——这芋包的香气,竟似有勾魂摄魄的魔力。
二、相思成泥
闽南人向来擅将情思揉进吃食。道光年间的旧事,至今仍在同安老妪的牙缝间咀嚼:那对苦命鸳鸯,一个埋骨南洋槟榔树下,一个殉情化作芋苗。这\"槟榔芋\"的汁液里,分明淌着相思血泪。后来有位解甲的将军,偏将这凄美传说捣作芋蓉,裹了山海八珍,倒成了人间至味。
展开剩余67%三、匠心熬炼
真正的老饕都晓得,芋包之魂全在\"槟榔芋\"三字。此物生于闽南红土,肉质细若凝脂。老师傅捣芋时必要趁热,木薯粉须分三次拌入,多一分则硬,少一分则散。馅料更是讲究:虾仁要本港现剥的,笋干需武夷山背阴处的,连那腌肉的红酒,也非得是家酿三年以上的陈醪。
四、味觉风烟
新出笼的芋包最是销魂。外皮颤巍巍似嫩豆腐,筷子稍一着力,内里便涌出琥珀色的馅汁。初尝是虾仁的鲜,继而漫出香菇的醇,末了还有荸荠的脆在齿间蹦跳。佐以本港特产的甜辣酱,竟吃出七分海风、三分山韵。难怪那海外归来的老华侨,一口下去便浊泪纵横。
五、薪火相传
沙坡尾的\"芋包嫂\"已历三代。当年创始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,竹梆子声能唤出半条街的馋虫。如今虽有了店面,那口老灶却从未熄火。清晨头屉蒸好的时辰,总见白发翁媪蹒跚而来,捧着芋包如捧着重逢的故人。
六、草木精魂
《本草》有载,槟榔芋能\"补中益气\"。闽南人更添巧思,以仔姜佐之,既破芋之滞,又添辛香。小小一枚,竟暗合阴阳调和之道。那馅料里的油条碎最是妙绝,吸饱了肉汁,倒比鲜肉更见滋味。
七、尾声
暮色中的沙坡尾又飘起芋香。这琥珀色的团子,裹着山海之精、聚着人间至情。愿每个漂泊的游子,都能在齿颊留香时,尝到故土的温存。正如那老灶里不灭的薪火,这滋味,终将在岁月长河里永远传承下去。
发布于:山西省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